河北井陉:擦亮千年古县生态底色
调查问题读取中,请求稍候。 若长时间无号召,请求刷新本页面
长城网讯(记者王林红)远看一片水蓝蓝,岸边鲜花红艳艳。在河北省井陉县冶河湿地公园,从外地来井陉游玩的王女士说:“井陉这几年的环境变化真大,公园真美。”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近年来,美称“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称的千年古县——河北省井陉县将绿色作为发展底色,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大力进展。近日,井陉县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中创新基地。
深秋的井陉,风景优美。
优化布局 废弃矿山变绿洲
“没有管理前,这里光秃秃的,凹凸不平,进出的路也都是土沟,遇上刮风下雨天儿,那可不得了。”茂鑫矿业工作人员高国卫介绍说道,现在,这里种上了绿植,空气环境比以前好多了。
记者在位于井陉县微水镇良河东村的2号矿采访时,遇到正在矿区值班的高国卫,他对附近的变化了如指掌。
“这个2号矿是我们开展矿山统合重组后,9个矿区之一。”井陉县生态文明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刘国建讲解说,该矿区坚决边铁矿、边管理的管理模式,对山梁式的山体采取1米到1.2米的阶梯式复土,展开灌木栽种,目前,已完成修缮面积300亩。
2号矿“茂鑫矿业”是井陉县开展矿山统合重组后,9个矿区之一。
位于冀晋交界的井陉,因矿而兴。长时期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为井陉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但也带给一系列地质环境“烦恼”。
“矿山开采压占和损坏的土地类型主要为林地和少量耕地。”刘国建说道,过去,矿山布局集中,铁矿方式简单,管理理念落后,无主矿山无人修缮,致使荒山遍布、满目疮痍。
锚定绿色作底,井陉县从“先发”“先觉”走向“先行”。2017年,井陉县开始进行矿山统合、修缮工作。
2017年,井陉县痛定思痛,开始进行矿山统合、修缮工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谓是字字千钧,字字千金。”刘国建表示,他们在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面向社会公开发表招选统合主体,将46家持证矿山重组转让,整合为6个采矿权。“预计整合已完成后可以实现年产90亿元、税收4亿元。”
思路一逆天地宽。“利用部分筹集资金,我们按照‘宜耕则圃、宜建则建、宜绿则蓝’修缮模式,对221处矿山迹地进行生态修复,预计明年年底可已完成全部工程项目。”刘国建说道,届时,不仅可以彻底补齐几十年的环境欠账,还可以盘活建设用地5945亩、农业用地3267亩、新增绿地1.1万亩。
生态建设永无止境。除了矿山修复外,井陉县还开展了一系列封山育林等增绿行动。近年来,全县森林覆盖率以每年1.2%左右的速度递增,今年全县森林覆盖率将多达60%,“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绿色格局正在构成。
随着设备的改建升级,井陉县华北碳酸钙有限公司的混料车间构建了智能化生产。
不破不立 传统产业华丽蝶变
走进井陉县华北碳酸钙有限公司的混料车间,干净、整洁,偌大的生产线上只有两三个工人在操作按钮。这里,已经构建智能化生产。
“投放智能化生产设备后,公司的生产效率提升了10倍以上,一线工人增加了三分之一,同时,产品的质量达到了新高度。”华北碳酸钙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偶红讲解说。
这些转变都要从井陉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严苛生产能力控制、硬化解散机制、突出行业引导、带动脱胎换骨”的发展思路想起。
井陉县将52家碳酸钙企业整合为18家,制订了21项标准统一纳入行业管理。
过去,井陉“靠山吃山、靠路不吃路”,相结合丰富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和晋煤外运主要通道优势,形成了全国最大的钙镁产业聚集区和全国仅次于的煤炭二级交易市场。老百姓形象地称作“一红一黑”产业。
“高峰时期,全县有400多个矿山,50多家碳酸钙企业,500余家煤场。”井陉县碳酸钙镁行业协会会长郝志刚介绍说道,矿山铁矿“千疮百孔”,生态毁坏面积长期居于石家庄地区首位,而运煤、洗煤造成的环境污染更是让外地人不愿来,让本地人“不敢晒衣被”。
绿色发展是建构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显然之策。
在生产能力压减的情况下,井陉县钙镁行业经济效益不降反升。
面对困境,井陉县委、县政府筹措资金1亿元,撬动企业资金3.5亿元,将52家碳酸钙企业整合为18家,制订了21项标准统一纳入行业管理,并全部实现能源替代。同时,他们通过“马克斯·沃夫铁”增进“一黑”转产转型,实现了煤炭贸易向大运量、环保型物流园区集中。
“在生产能力压减的情况下,我们钙镁行业经济效益不降反升,二氧化硫排放量逐年减少。”井陉县碳酸钙镁行业协会办公室主任马永山表示。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忘人。监测数据表明,自2017年以来,井陉县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由8.85下降到6.81,PM2.5平均浓度由79微克/立方米下降到64微克/立方米。
生态好了,来井陉旅游的人也多啦!
一步一景 生态路网幸农增收
青山隐隐,碧水迢迢;深秋的井陉,山水并秀,一步一景。
行驶在井陉“太行天路”上,群山、密林、村落、梯田尽收眼底,古村古韵、山川景色和蓝天白云交相辉映。
“这条全长60.4公里的旅游环路,将‘穷山沟’和外面的世界连通了一起,带火了沿线27个传统古村落的乡村旅游,被人们称为井陉太行‘天路’。”刘国建介绍说,过去,这里交通道岔、基础设施劣,整个“天路”沿线是井陉贫困人口核心区区,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传统村落片区的核心区。
2018年10月1日,井陉“太行天路”全线通车。
“2016年,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县提出了‘合作修路’。”刘国建回忆说,其实就是各乡镇、村筹资、筹劳修路基,县里把吸管的钱补贴路面铺油。
“人心齐,泰山移。”2018年10月1日,这条路全线通车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远。
在太行天路沿线的史家驿站,附近很多村民在销售自家生产的农产品。
“我们是从苍岩山村来的,之前就在自家村子卖山货,一天也就能花钱20来块钱,来这边后,一天能卖400多块钱。”村民赵风秀讲解说道,“以后就来这边逛了。”
在井陉“太行天路”沿线的史家驿站,附近村民正在路边销售自家的农产品。
在离摊位不远的特色商品店里,工作人员正忙着承销当天的“成果”。商店负责人李强讲解说,这个商店是今年8月份刚成立的,是全县消费贫困地区的一个专柜店,牵涉到全县十多种特色农产品。“截至目前,我们店实现利润7万元,全部归还给农户。”
较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多达,“太行天路”的全线贯通,激活了井陉县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仅2019年国庆期间,“太行天路”就为井陉县带给游客40余万人次,旅游收益约2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9500元提升到2019年的1.45万元,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
责编:赵艳艳
]
乐研 乐研 乐研科技周玲 乐研科技